荆江评论:把碗里的饭吃干净,是对袁老最持久的致敬文章来源:荆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1/5/24 16:41:46 浏览量:10321荆州新闻网评论(特约评论员 戴军)让中国人远离饥饿、“端牢饭碗”的袁隆平先生在2021年5月22日与世长辞了,天上从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星星——“袁隆平星”。 国士无双,神州泪奔。这两天,长沙阴冷,也温暖。5月22日,市民自发雨中送别,齐喊“袁爷爷一路走好!”长沙路口所有车辆停下,为袁爷爷让路,灵车过处,鸣笛志哀。5月23日,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前,市民排队数公里长,交通严重拥堵。在全国各地,万千民众通过网络遥寄哀思:“一日三餐,米香弥漫,饱食者当常忆袁公。”“人民功臣,永垂不朽,向袁老致敬!”“禾下乘凉梦,丹心照稻田。袁老一路走好!”…… 一个人的离去让世界为之痛惜,源于他的贡献不分国界和种族。袁隆平,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中央电视台《感动中国》给袁隆平的颁奖词写道,“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,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;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,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,淡泊名利,一介农夫,播撒智慧,收获富足。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。” 《汉书·郦食其传》中就记载,“王者以民为天,而民以食为天。”没有充足的粮食,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。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,看到了太多瘦骨嶙峋、每天都要忍饥挨饿的人。从考学到选专业,再到走向社会,袁隆平从一开始,就把让更多的人吃上饭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。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,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,粮食短缺现象得到彻底根治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着力进行农作物的杂交技术研究,这方面,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杂交育种专家功不可没。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、应用与推广。1974年,中国第一个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“南优二号”问世;到1976年,其推广面积208万亩,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%。近年来,亩产超过700公斤、800公斤、甚至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相继育种成功。 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”,这是稻田守望者、中华拓荒人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。他也用一生,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。鉴于袁隆平为解决数亿人口的温饱、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,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《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》的评论,与此同时,网上还有设立“袁隆平奖”为世界最高农业奖、5月22日定为“国家粮食日”等建议。上述建议无不体现出国人对袁隆平院士的缅怀和致敬。这其中,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一个建议就是,节约粮食,从我做起,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缅怀,把碗里的饭吃干净,就是对袁老最持久的致敬! 一稻济世,万家粮足。2013年,袁隆平在武汉大学做题为《我的中国梦》的讲座中提到,他有两个梦,一个是禾下乘凉梦,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。先生之风,山高稻长,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,继承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,继续追逐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行稳致远、砥砺前行。 一代巨星陨落,民族脊梁永生。袁老,一路走好!
|
民生关注
最新解决
最新问题 |